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御史崎遺址

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史前遺址/遺址的分布與文化內涵/御史崎遺址,頁355-356。

遺址在本市柴橋里二鄰,新竹市區往青草湖的一一七號道路中興橋北方西側的河階地上,土名御史崎。中心在北緯二十四度四十七分十秒,東經一百二十度五十七分二十五秒。民國五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當時任職台灣省文獻會的盛清沂氏發現(註十八)。 遺址所在客雅溪畔的河階台地。客雅溪成曲流之勢圍繞台地的南,西、北三側,海拔約五十公尺,地形平緩,土壤為沙質土,種植蔬菜、蕃薯等旱作作物,其中原來只有二、三家農舍,近年來住戶增加,已改變原來地貌。 本遺址主要出土是作為農業用具的打製石鋤(圖四:5),根據盛清沂氏描述如下(註十九): 上段平行折失,約餘全器二分之一稍弱,色澤為淡褐色。石質為沙岩。推測原器應呈長方形。一正面為石皮,平滑,上下線平直;另一正面為多次之打剝面,上下線近直。兩側線近平行直下;一側面打剝呈刃狀,另一側面打剝呈圓轉狀。橫剖面不規則之長形。刃端一面大斜下,一面小斜下,中鋒,刃線中拱,刃角圓轉,刃口鋒利尚存。……長九九公厘(+),寬七四公厘,厚三三。五公厘,寬厚指數四五•二七,重二七○公分(+) 這個遺址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短暫居住的地點或是工作地。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55-35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