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草湖遺址

青草湖遺址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史前遺址/遺址的分布與文化內涵/青草湖遺址,頁355。

遺址在本市柴橋里青草湖南岸靈隱寺附近的山坡地,中心在北緯二十四度四十六分二十三秒,東經一百二十度五十七分五十五秒。民國四十三年八月由當時新竹縣文獻會編纂組長郭輝發現(註十六)。 遺址所在的地形是客雅溪畔較平緩的坡地,海拔五○至六○公尺,青草湖尚未築壩之前,距溪水面約十四、十五公尺左右。早年多植茶樹及蕃薯、菜圃等旱作,近年則已開闢成觀光遊覽地區,對原來的地形地貌造成很大的變遷。 本遺址主要出土的遺物是作為農業用具的打製石鋤(圖四:1),並有不少石器的碎片及廢料出土。完整的一件盛清沂描述如下(註十七): 略呈不規則之長形。色澤為灰色。石質為沙岩。一正面為原石皮,再經打剝,約剝去原石皮二分之一強,致面部不平,上下線略呈直行;另一正面為一次打剝面,略呈龜背狀,上下線中拱。兩側線之中段,俱呈大凹入深約十公厘,凹入長度約七十五公厘;另一側凹入深約八公厘,凹入長度約八十五公厘;兩凹入口略呈對稱狀。一側面打剝略呈刃狀;另一側面上下段圓轉,中段略呈刃狀。頂端為原石斷面,不規則。刃端為一面大斜下,一面小斜下,中鋒,刃線偏拱,一刃角大圓轉,一刃角小圓轉,刃口有因使用磨擦之痕蹟。……長一八八公厘,寬九六公厘,厚一六公厘,寬厚指數一六•六六,重七○○公分。 這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一個人類短暫居住的地點或是工作地。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5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政府
貢獻者
撰稿人
劉益昌
創作者
新竹市政府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7/12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政府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