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市街(城池)/光復後市街的變化/市街發展特徵,頁324-325。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臺灣光復。不久,大陸情勢逆轉,政府播遷來臺,大量人潮隨之湧入,集中分布於都市地區,以從事二、三級產業活動為主(註一七六)。本省經濟在經過一段混亂期之後,已有相當基礎的農業,於民國四十年代,恢復到戰前最高的生產水準,仍然是以稻米、甘蔗生產為主(註一七七)。同時,政府開始推動一連串的土地改革,與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揭櫫「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原則,發展食品、紡織、肥料、水泥等工業做為主導工業。至民國五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工業生產比重首次超過農業生產比重,並且快速發展(註一七八)。但農業卻沒有獲得對等平衡的發展,農業在經濟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產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轉變成以工業為主,農村經濟衰退,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都市的二、三級產業活動。另一方面,在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忽略了區城間的均衡,使得原來具有行政、貿易、金融、交通運輸等服務部門的都市,成為工業活動所偏愛的區位(註一七九),進而促使都市的服務部門快速擴張,吸引島內大多數的移動人口(註一八○),都市人口快速成長。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24-32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