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市街(城池)/市街的轉變/日據初期的新竹城,頁297-298。
在設新竹廳之前的這段時期,亦即光緒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一)以前,由於殖民政府遭遇到本省人民強烈的武裝反抗,疲於四處鎮壓,而無暇顧及本省的經營,因此新竹城尚維持舊貌,但城內卻充滿濃厚的軍事色彩。 在占領初期,新竹城內雖然沒有發生激烈的戰事,日軍卻在十八尖山、尖筆山遭遇到姜紹祖、林朝棟領導的抗日義軍強烈抵抗。因此城內有大批日軍佈署,接著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駐進,居西門內公館林家,新竹成為日軍掃蕩周圍丘陵區抗日民軍,以及南下中港、苗栗的臨時總部(註一○八)。事後日軍繼續南下,留以守備隊與憲兵駐防新竹城內,維持地方秩序。他們分別占據武營頭,即清代的北路右營署內,以及文廟、關帝廟與內天后宮等地。同時利用東門外的五穀廟、南門內的考棚作為避病院及衛戍病院,並大事修繕龍王廟與育嬰堂作為新竹病院,此時病院屬日本陸軍軍醫部,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改為新竹醫院,由臺灣總督府直屬(註一○九),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八)遷建新院舍於苧仔園一地(註一一○)。此外,南門內的義倉則由清末的電信局(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設)(註一一一),改成日軍第三野戰郵便局,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撤,改為普通郵便局(註一一二)(圖七)。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297-298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