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的開墾過程

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市街(城池)/竹塹街的形成與發展/竹塹的開墾過程,頁270-274。

新竹原名竹塹,位於今日的頭前溪(舊名竹塹溪)與鳳山溪聯合沖積而成的平原上(即新竹平原上)。靠平原的南部則另屬客雅溪(舊名隙仔溪)沖積扇,平原之北有湖口臺地,東北有飛鳳山丘陵,南有竹東丘陵。竹東丘陵的北側有枕頭山、十八尖山、客雅山等丘阜,地勢較高。西側沿海,在頭前溪、鳳山溪入海口處,昔日有舊港(又名竹塹港)可通行帆船,與對岸大陸往來;相傳在清初之際,即為馳名的移民偷渡港(註一),對於竹塹在清代的發展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一)。上述這塊平坦地區的清朝初期,臺灣歸入清廷版圖時,為平埔族竹塹社居住活動的地區,其社址在鹽水港溪附近(今香山一帶)(註二)。而早在明鄭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時,鄭成功曾派遣部將先後屯墾新港仔、竹塹等地(註三)。到了永曆三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一),清軍準備進犯臺灣,鄭克塽得知此事,乃派遣大軍駐防雞籠、淡水。第二年夏天,為了運送軍需糧餉北上接濟雞籠、淡水兩地的軍隊,於沿途徵用各地土番搬運糧餉。由於軍需勞役繁雜嚴苛,土番不堪負荷,於是相繼作亂,竹塹社亦起而響應(註四)。鄭氏聞訊令左協陳絳率兵征勦,之後又派遣各社的通事前往招撫,採取撫勦並用的策略。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270-274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