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地理/地形/地形區/新竹沖積平原,頁62-63。
一、 新竹沖積平原 新竹沖積平原是由鳳山溪、頭前溪和客雅溪沖積而成的聯合三角洲平原,北緣接湖口台地和飛鳳丘陵,南界竹東丘陵,並沿竹東丘陵西側的狹長海岸平原,南伸至鹽水港溪口。至於本平原和竹東丘陵的分界,有些學者則以100公尺等高線作為區分的界線。然而,若據此一區分標準,則不但將本市大部分的丘陵或山坡地,併入新竹沖積平原的範圍(圖九、圖十),且亦將頭嵙山層香山相、紅土台地堆積層和現代沖積層等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混為一區(圖六),因此,以100公尺等高線作為新竹沖積平原與竹東丘陵的分界,似乎不盡合理。根據本市地質構造的地區差異,以及地勢起伏的變化趨勢,似乎以50公尺等高線,作為分界的標準比較適當。如果此一區界可被接受的話,則新竹沖積平原在本市的面積,約有7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70%。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62-6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