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地理/地質/地質構造,頁40-45。
新竹市位於臺灣西北部,其地質構造和地層演育,係臺灣整體地質結構演育過程一環;且土地面積太小,並適合作為一個獨立的地質分析單位。因此,欲瞭解新竹市地質上的構造特色或地層內容,需經由臺灣整體地質構造的透視,始能一窺全貌。 一般而言,說明臺灣的地質構造,可經由地槽和板塊二種不同的模式來討論。依地槽模式,臺灣是一個典型的造山帶,直到目前地震活動仍十分強烈。臺灣本島是一個位於先第三紀基盤之上的地槽,為厚度超過一萬公尺的第三紀沈積物所充填。一群較第三紀更早的地槽沈積岩層則在晚中生代時先被改造成為變質岩的基盤。第二代的地槽沈積就發生在這變質岩盤之上,從第三紀早期延續到更新世的早期,共造成兩個第三紀的地槽盆地。西邊是一個是次第地槽盆地,為古第三紀和新第三紀沈積物所充填,部分已經受了低度變質作用。東邊的一個是優等地槽盆地,新第三紀的碎屑沈積岩和火山岩為其中的主要充填物。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0-4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