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阿彌陀佛立像

1955年楊英風為宜蘭雷音寺塑作了一尊高度超過兩公尺的釋迦牟尼佛立像,此像面像莊嚴圓滿,有北魏前期的粗獷氣息,高大的相身右手上舉作施無畏印,左手下垂作與願印,此二手的手指間均有皮相連接,猶如禽類的足蹼一般,這原是沿襲北魏前期式,為表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現存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3AD)銘的金銅佛立像便成此種手印。不過此尊像的頂上螺狀髮紋,低平的肉髻,身上的衣紋處理等,均非北魏式樣。其衣紋採自然寫實的褶襞,由背後裹向兩肩延至左臂,尊相敞開前胸,露出卍字。衣紋式樣固是承襲古印度的偏袒右肩式的僧服式樣,但褶紋厚重,皺褶過密,也失掉了古犍陀羅的原始韻味,倒有像現代僧人披著厚厚的毛呢袈裟。總之,這尊高大的立佛,有著北魏前期佛的神韻,卻吸收西洋寫實的作風,而呈現現代衣服式樣,可謂東西會璧,古今一統。這尊釋迦牟尼立像,另拷貝於台南湛然寺,供於大殿的頂樓上。(摘錄自陳清香著〈楊英風的佛教造像〉《人文、藝術與科技—楊英風紀念文集》頁261,2001年12月,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佛立像
  • 創作者
    楊英風
  • 創作日期
    1955
  • 地點名稱
    交通大學/彌陀/國立交通大學/雷音寺
  • 緯度
    24.7923/22.7806/24.7874/22.8986
  • 經度
    121.003/120.249/120.999/120.52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