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朱漆雕花福字太師椅

家具-椅凳類-太師椅 太師椅是台灣民宅中位居祖先廳裡最重要和尊貴的座椅。太師椅又被稱為交椅或金交椅,即指擺設於中堂顯著位置,位居於第一的意思;此意承襲宋元,通行於中國東南沿海,專只有靠背帶扶手的「轎」式椅,轎與交音相同,雖不具交椅的椅腳可以折疊的功能,但其注重性絲毫不減,是一般所稱南官帽椅,搭腦和扶手均不出頭,含蓄而且穩重。在台灣農家詩書耕讀,恪禮慎節,非官紳之家則無幕有師爺在座也就不敢擅稱惟太師椅了,而叫做學士椅,含有鼓勵子弟參加鄉試科舉,求取仕宦功名;退而求其次,厝內無人讀書則稱為公媽椅,乃取公媽廳內的椅子之意。此組座椅可謂為台灣早期太師椅的典型。全身使用方材,搭腦兩端垂直下彎;扶手鵝脖也是垂直另安,下端略收入三分後帶回紋卷牙盤,加強與座面的結構。靠背板三段攢框打槽裝板,上段平鑲素板嵌雕福字夔龍浮紋,中段落堂作地墨繪富貴花卉,下段鑲落凸板凹雕蝶紋並鎪出卷草紋亮腳;整個靠背順著人體背部線條形成優美的S形弧線,與中段略往外灣的搭腦、扶手相呼應,作工嚴謹考究,是台式太師椅共有的特色。靠背板上端並有卷草透雕角牙,比一般所見略大,打箔痕跡仍在;扶手下的聯邦棍,台灣師傅稱為牛角腿,用大腸節的扁形區木為飾。屜面以下有高束腰,冰盤沿下的束腰俗稱杆仔線,髹以朱七和靠背板的鑲板同色處理,束腰無托腮直接和牙條相連,即兩上的做法,牙條稱為櫺木,一面做透雕纏枝卷草帶線角,與靠背角牙形成前後視覺的焦點。方形腿足用料相當碩壯,下端有大馬蹄,帶線腳,加重下部的份量,形象穩重且無呆滯之感,是台灣民間視家具為傳家物而加強用料的結果。腿足之間管腳棖,稱為落地槻,前後較低,兩側較高,也是台式家具的基本形式,前面腳踏橫槻下加牙條托住,則是比較考究的做法。從本組太師椅,可以見到台灣早期座椅經長時間發展結果,椅將漳泉的風格融合並逐步修正調整而成為台式特有的做法和樣式,且自成穩定的特色風格。太師椅通常成對和一方几組合成一几二椅。本件高几有束腰,中有抽屜,腿足打漥線,造型與椅不同,有可能不是同一組的構件,待考。下有條木組成搁板腳踏替代管腳棖,亦是台式高機的基本形式,是晚清發展出來的風格,比例完美而且適用。太師椅是祖先廳、公媽廳的主要座具,代表入座者的地位和輩分均較尊貴。因椅面甚高長者入座時有腳踏椅輔助,晚輩不可擅坐;坐時姿態亦不偏不倚,更不可交足曡膝,必須正襟危坐已達之於禮。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台式雕花福字太師椅Asetoftworedlacqueredarmchairsandateatable
  • 創作日期
    民初
  • 地點名稱
    上段/下段
  • 緯度
    24.1841/24.1884
  • 經度
    120.84/120.8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