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元式紅木浮雕朵雲雙螭紋交椅

家具-椅凳類-交椅 交椅的形式頗早,是由「交杌」和圓「後背」兩部分組合而成;可以折疊、便於攜帶移動的座椅。交杌是只由八根直木構成;其上兩根橫材對穿棕或棉、絲、馬鬃捻成之線繩,成為軟屜的座面;其中間各兩根圓木互相交搭於左右,是為椅子的支腳,以軸釘穿固,外側飾以白銅護眼錢;其下二根橫木為交椅的貼地腳棖,前面一根上有可翻轉、裝卸的腳踏(又稱踏床),踏面包飾鏤刻方勝及雲紋的銅片。交杌俗稱馬閘,東漢時仿自西域的胡床,其形式千百年來甚少改變,流傳頗廣。而圓後背是由圓形木組成的半月形椅圈(又名月牙扶手)和垂直的靠背板所構成,宋代即有此形稱栲栳樣;椅圈用五截弧形彎材加鍥釘榫接合,外以銅片包裹;獨板靠背上有如意頭形花紋的浮雕開光,中段有雙螭捧壽、卷草蓮花的浮雕文樣,下段有亮腳,刀法工整。椅圈靠背與交杌的連接部位也是交椅的特色。為加強整體結構的強度,和滿足椅面可以摺疊收起的需求,後腿上端轉彎而向前探伸的構件內角安裝角牙,上有金屬棍柱強化支撐的作用。此外在交接或接榫的部位也都以銅葉片包裹搭接;椅盤或貼地橫材的立面均雕有陽起卷草紋;使通體比例勻稱之餘更富於裝飾的效果,相當醒目。交椅承襲宋、元的形式。多擺設於中堂顯著的位置,表示坐者身分地位的尊榮,有凌駕四座之意;所以俗話中有「第一把交椅」、「坐金交椅」等語,即以交椅代稱其人。自清朝以後因實際生活中漸少使用,交椅已日漸稀少;本件是仿元式之交椅。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元式紅木浮雕朵雲雙螭紋圓後背交椅Afinecarvedredwoodarmchai
  • 創作日期
    民國
  • 地點名稱
    下段/內角/半月
  • 緯度
    24.1884/23.3983/23.4487
  • 經度
    120.84/120.439/120.20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