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音樂/福老系漢族的音樂,頁276-303。
呂訴上在台灣文化論集說,台灣的音樂,可分類為: 根據上面台灣音樂分類表,去其重復,補其遺漏,敘述竹塹福老系族音樂各種於後: 康熙中葉,王世傑與其族人,成群結隊來到竹塹埔墾荒,當時,離鄉背井,生活單調,於是拿出從家鄉帶來的笛子,胡絃等樂器吹吹拉拉,解除鄉思,消遣寂寞。此外,每逢迎神賽會、冠婚喪祭,以鑼、鼓、鐃、鉦.........等樂器敲打,以湊熱鬧,叫「大鼓隊」。 之後,墾荒著越來越多,工商漁樵等各種移民也咸集,生活也日以向上,於是娛樂的要求、興趣的滿足、祭典的需要等,也與日俱增,於是,有音樂團與演劇團的組織,繼而,漸次演變成所謂「軒與園的對立」。這些「軒」與「園」,可說是音樂與戲劇的綜合團體。接著,職業性的劇團,也出而問世,如亂彈、四平、以及掌中班(布袋戲)等,成為大眾娛樂的工具,祭典不可少的節目,具頗大眾歡迎。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276-30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