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建築/西洋系建築,頁267-269。
台灣在五口通商之後,由於西方商人與傳教士的活動熱絡,台灣的文化也染上了豐富的外來色彩。由於商人多駐在港口城市推展商務,西洋式之商行建築大都作為辦公室或住宅。傳教士則深入內陸,帶來了教堂與學堂。除了外來的影響之外,清末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台灣在劉銘傳任總督時推行現代化運動,亦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築誕生。除了洋人帶來的影響外,出入於南洋經商的華僑也是因素之一,這段時期之西式建築,其特點為多以磚石承重結構為主,木架屋頂為輔,且多為二層樓,至於其形式則以折衷表現為多,全部西式風格較少,另外是圓拱被大量的使用。唯當時所建的西式建築現在均已不存,無法窺其原貌。 日人據臺後,仿西歐形式之公共建築蓬勃的在各地興建,此乃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在政府體制與各方面建設多模仿西洋之故。較重要的建築多採用磚造。在西元一九〇〇年之後,由於鋼筋混凝土的理論已經成熟,且開始被廣泛的運用,因而也有面磚配合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在石材不足的情況下,為了配合紅磚造之樣式建築,有人發明噴霧器洗石子之技巧,因此大量以洗石子來仿假石。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267-26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