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建築/原住民建築,頁255-257。
新竹古稱竹塹,為臺灣北部最先開發之都市,在三百年前,為一片荒蕪原野,附近一帶有竹塹社番棲住,以遊獵捕捉禽獸為生,純屬原始時代之生活,故稱竹塹埔。新竹地區土著原屬平埔族竹塹社,素與漢族往來,逐漸漢化。原住民之主要建築為住屋,附近有穀倉、畜舍,另外有集會所、工作室等。其所使用之原料,大都是就地取材,如木、竹、石及茅草等,構造甚為簡單,蓋屋先植樑柱於地,然後削竹為椽,編茅為瓦,至於建築之平面則以矩形為多。 原住民族選擇住居的條件,依種族或土地而有些許差異,但一般以考慮有飲水及便於農耕,易於防禦並確保生命財產的安全,衛生良好,過去不曾發生不祥事件之土地,占卦吉祥等因素。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255-25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