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繪畫/西洋繪畫之引進,頁188-192。
依據「新竹縣誌」記載:「洋畫在台灣之歷史,始於民國元年(應為大正元年)前不久,當時日人置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於台北,分師範、國語二部。師範部必須學習圖畫科,乃西洋畫中之鉛筆畫及初步水彩畫。學徒中對圖畫有興趣者,畢業後從事教育兒童,猶不忘研究圖畫,於是台灣各地,對洋畫妙處,漸有認識。」 國語學校師範科每屆畢業生並不多,不過,經過幾年之後,便逐漸地由各大都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開始,然後也普及於基隆、新竹、彰化、嘉義、屏東等次大都市興建的小學(當時稱「公學校」),分發略知西洋式美術教學法的教師們前往執教。在日本領台前的光緒年間,全台私塾式「書院」約有十多處(其實,大半已經徒有其名沒有其實,約有半數處在停辦狀態),此時很快地被具有現代設施的大型校園所取代。不過,能夠兼教美術的教員分發到各地去所發生的影響,僅止於小學教育中的圖畫課程而已,對於社會上的效果尚不甚彰明。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188-19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