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紙製燈籠

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工藝/紙製燈籠,頁118-122。

新竹市自古以來就是藝術家輩出的地方,不但書、畫、詩方面,就是出色的工藝人才之多,亦可睥睨全台。首先,記述製作紙燈籠方面的傑出者及其具體成就。 清代,在閩南一帶出現的燈籠,大體上可分為泉州式與廈門式兩種(註:也有人把廈門式稱為福州式,孰是孰非,待考)。台南、鹿港等地的燈籠,其造形或圖樣仍保持泉州傳來的傳統風格,比較古典而保守;相對於泉州式燈籠,廈門式較有創新意味,因廈門商業繁榮,其燈籠在風格上亦比較愛求新。 新竹地區在清代中期才出現紙製燈籠之行業,在本市最早從事燈籠製作者,首推謝水木(現年七十二歲)之曾祖父,在光緒年間由福建來台定居於本市,並以製作燈籠為正業,種田為副業。全家大小均精於此道,謝山水(謝水木之三叔祖)更是其中佼佼者,他最初採用泉州式,不久大膽採用廈門式。謝山水無後嗣,胞兄弟之子謝旺,自小即過繼給他做子,是故謝旺獲得其父謝山水手藝真傳。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118-12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