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戲劇/四棚戲,頁107-108。
歷史悠久的亂彈戲在其發展與傳承之中,也會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出現變種戲,四棚戲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由亂彈戲蛻變而成的,因傳自潮州,又稱潮州戲,語多帶粵語,配樂採用北管的西皮派。在有清一代,演出時均在舞台中央帳幕懸掛「當朝一品」字樣,而戲班名多用「鳳」字為記。這種廣東種傳到台灣之後,多在新竹及苗栗的客家地區發展,因而唱腔唸詞,均以客家語為主,所以被視為客家戲是很自然的事。 雖然依照「新竹縣志」記載,有「大榮鳳」、「小榮鳳」等四棚戲班到過城隍廟、竹蓮寺、天公壇等地演出,然而它們並非本市之戲班,因為在一些老輩觀眾的記憶中,本市似乎未曾有過此種戲班,可能來自中壢或楊梅一帶,時間在民國五十年前後。 四棚戲係擷取了亂彈戲中最精彩的武戲,又捨棄許多繁複的象徵語言,使大眾容易欣賞,直到歌仔戲興起,才開始沒落,至今僅極少數歌仔戲班尚能兼演,但已經不甚完整了。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107-108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