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秋山暮雲倦鳥歸

秋山暮雲倦鳥歸,紀寫登雪山峰頂之遊,於東峰得稿,其間崖谷高度落差較大,頓然洞見蒼巖縱深,山勢雄偉挺立,於蒼茫暮色中,夕陽斜映添增玄奧神秘之氣,賞之動容,頗有可觀,略描其壁岩皴理概要,其中境韻亦久久駐留心田。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必然是近取諸物,中國山水畫之各類畫理皴法,原即為前人體悟山川景物所得,好的畫法即來自於佳美的景物勝跡,而畫法之異亦源於各人生活所見山川有不同,故筆墨形質有別而其精神理念則一體貫之。前人所繪山川,今之畫者未必得見,景物之別是為其異;而山川萬代、日月恆常,前人所見山川亦為今之山川,而景物雖異狀理路相通,則同是山川,是為古今有同。所謂胸中造化若僅是移植前人筆墨形跡,則易失於空洞雷同,流於形式。傳承真義應是其精神理念內涵延伸方為正解。《宣和畫譜》記北宋范寬語云:「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明確地提示了研習創作的途徑,而師諸心的高度內涵係值基於師諸物的根基。畢竟不同的山川景物才能引發不同的情思,也才能牽引提練出不同的筆墨與畫法,故在師法前人之後,雖以師心為目標,但長期寫生師諸物的歷煉過程,仍是最大的根源與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d09-4
  • 創作者
    林進忠
  • 地點名稱
    山峰/霧峰/縣立港區藝術中心
  • 緯度
    24.8963/24.0637/24.2686
  • 經度
    121.227/120.699/120.5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