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古佛

藝術是社會實踐之一,必然不可能自我孤立於它所依存的社會。1957年雖是台灣美術現代化「運動」的開端,但促使這個運動成為可能的時代因素,包括政經、外交方面的,顯然無法視而不見。戰後諸如吏治的鬆弛、經濟的衰退、民眾對統治者的不信任,以及隨後發生的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台澎金馬地區的實施戒嚴、美國軍事與經濟上的援助、50年代開始的近乎鎖國政策等等,都提供了台灣美術現代化「勵精圖治」的意識形態之正當性。對有心認識台灣美術現代化運動者而言,這些外在於美術生產領域的因素,誠然是了解50與60年代之間,台灣美術現代化運動所能完成的,以及不能達到預期改革目標的原因所在。此圖中唐朝古佛法相莊嚴,不用講經說教,心中自然純靜。整個畫面以褐色調為主。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d27-6
  • 創作者
    李福見
  • 創作日期
    1948年代
  • 地點名稱
    外埔/外埔/縣立港區藝術中心
  • 緯度
    23.085/23.5225/24.2686
  • 經度
    120.679/120.589/120.5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