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邊的辯論

從古代雅典的議事會堂到現在的各式輿論平臺,創作者看到公民在意念釋放與接受質疑之間所的得到的心智成長,與對於一個社區發展所扮演的機制之重要性,文明的正向性便是在如此的腦力激盪下而趨於穩定、成熟。但是,儘管思想本身不受邊際的羈絆,而身體卻有其宿命上的限制。身體活動的空間也是一個有機的存在,也許「它」是一個更複雜的文本,而人類的思想自《天賦人權》以來,是否已經過度以自身為本位而忽視與所處空間的對話,這種自言自語的情勢很難對這個「文本」友善地認識,讓創作者想到自然現象之一:蝗蟲與自然的關係。所以,當人們天馬行空的交談、辯論之同時,應當也討論談話的內容有多少「百分比」必須以所賴以生存的土地為主題,完全以人為中心的文本,就像是忽略亞里斯多德《詩學》中所謂「場景」的認識,無法創造真正生動的詩劇。而野柳的女王峰,是臺灣的集體記憶之一,默默地提示著島上的人們所背負的對土地的責任,因為人類異於蝗蟲,在觸碰土地時應當更有著靈性的同情。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F44-3
  • 創作者
    林欽賢
  • 創作日期
    2010
  • 地點名稱
    野柳/臺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
  • 緯度
    25.2034/24.2704874
  • 經度
    121.685/120.558502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