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上/地政/清代的地政/土地所有制的演進/本市土地拓墾的方式,頁559-562。
本市所在的竹塹埔,在漢人入墾之前,本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射獵逐牲,鐵鋤躬耕的鹿場草地,平埔族起先並無土地私有的概念,其所佔荒埔,「眾番」自認為是其公有地、社有地,與我國舊日以為無主物業即為官地的觀念大相逕庭。以王世傑為首的拓墾集團乍到竹塹埔,本地既尚無官守,為取得墾權,乃饋竹塹社番以米酒,得其歡心而結廬其地,與番和平相處。既而瞨得其地,以一人而包數里地面的方式,開墾了竹塹市街、南莊、北莊等墾區莊,終康熙之世,不過開闢了頭前溪與客雅溪之間的埔地。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上〉,第559-56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