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上/建設/公共事業/觀光事業/人文史蹟/城隍廟,頁506-507。
城隍廟創建於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位在中山路七十五號,新竹市的城隍廟在清代晉封至都城隍的神階,是全台最大城隍廟,周圍聚集數十家地方風味的飲食店,使其結合宗教、觀光機能,成為遊人川流不息的觀光勝地。城隍廟是淡水廳同知曾曰瑛在乾隆十三年倡建,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和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同知袁秉義和華清分别重修,並添建後殿奉祀觀音。嘉慶八年(一八〇三)同知胡應魁在廟西畔興建觀音殿,並奉祀城隍夫人於後殿。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和三十年(一八五〇)同知李慎彝和黄開基前後重修。民國十三年(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新竹鄭家鄭肇基又募款重修,廟宇構件雕飾瑰麗,神像雕琢精緻,香火鼎盛,尤其是農曆下半年十月至一月,組團來此進香的香客眾多,演戲慶祝連續不絕。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上〉,第506-50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