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人文史蹟:新竹孔廟

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上/建設/公共事業/觀光事業/人文史蹟/新竹孔廟,頁504-505。

新竹孔廟在新竹公園東側,嘉慶十五年(一八一〇)閩浙總督方維甸巡台抵達竹塹,當地生員張薰、郭菁英、王士俊等請求籌設學宮,轉奏報可,於是官紳募建,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冬興工,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四月落成,為淡水廳儒學,原址設在今日的成功里,廳內的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兩廳和櫺星門、泮宮門、泮池、禮門、義路、文昌宮、明倫堂、學廡等設施完備。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增建名宦、鄉賢、昭忠、 節孝四祠,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重修。日據時期因街道拓寬,孔廟四周成為喧鬧市區,光復後議決遷址,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十二月拆遷,四十七年九月建成大成殿、櫺星門和東西兩廡,廟宇占地七八七坪,地基佔地二,〇一三坪,殿外上懸有「高山仰止」、「光被海表」、「斯文在茲」匾額多方,殿內正中祀孔聖神位,亞聖及孔門七十二賢分祀左右。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上〉,第504-50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