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然景觀:十八尖山

自然景觀:十八尖山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自然景觀:十八尖山

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上/建設/公共事業/觀光事業/自然景觀/十八尖山,頁503。

十八尖山自新竹縣北郊迤邐而南,略呈新月形,蜿蜒約七、八公里,環抱新竹市東、南郊,據說其名稱係因有十八座山頭形狀特别而命名,十八尖山由介壽路一路串通,沿途相思樹林茂密形成林蔭,並建為愛林亭、早起亭、普陀岩、益壽亭、佛光岩、國父紀念亭、介壽亭等作為市民遊客休息之處。登至十八尖山頂可俯覽新竹平原,晨曦街景、落日餘暉或華燈初上,均蔚為美景。十八尖山北麓與清華大學校園相接,對清華大學貢獻極大的梅貽琦校長在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〇)五月十九日去世後即安葬在「梅園」,梅園台地有墓園、月涵亭,遍植梅樹、杜鵑、龍柏,由此可遠眺新竹平原、頭前溪及竹北、芎林之起伏山巒,景緻可觀。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上〉,第50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政府
貢獻者
撰稿人
戴寶村
創作者
新竹市政府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9/06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政府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