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上/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都市計劃區內道路橋梁工程,頁454-459。
新竹市在康熙五十年代由王世傑等人入墾而逐漸形成庄、街聚落,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大甲溪以北設淡水廳,以新竹為廳署所在地;但廳署至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才正式歸治,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同知徐治民環植刺竹為城,嘉慶十一年(一八〇六)加建土圍,道光六年(一八二六)興建磚石城,新竹的都市發展漸奠定基型。新竹城內有淡水廳署、竹塹巡檢署、北路右營遊擊署、演武廳、教場、義倉、明志書院等衙署、文教機構,南門外建 台兩座。新竹城自雍正元年(一七二三)至光緒元年(一八七五)一直是淡水廳的廳治所在,至光緒元年淡水,新竹分縣後則是新竹縣治所。當時城內以今之西門里為中心,往東有東門街、暗街仔、武營頭出迎曦門,西有西門街、義學口、後番軍路通挹爽門,南有南門街、巡司衙口通歌薰門,北有北門街與大爺街通拱辰門。另由此四城門分出外圍八個土城門(註一 )及兩條便道與外地聯通。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上〉,第454-45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