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光復後瘧疾之防治

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衛生/光復後民國時期/疾病防治/瘧疾之防治,頁2038-2039。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劃分全島198個「瘧疾防治區」,每一防治區大都有瘧疾防治所;大戰後,這些防治所實際上等於關閉。民國三十九年、四十年始再籌組訓練,重建瘧疾防治所。光復初期,台灣的防瘧研究得自洛克裴勒基金會襄助甚多,不僅提供技術人員的訓練機會,且引進了新科技。新竹地區於民國卅九年、四十年間,除利用自動沖流防治瘧疾的措施外,另採用DDT撲殺幼蟲的輔助措施。始得有效減少瘧蚊的族群。各防治所也於此時期併入各地衛生所統一作業,有效的利用地方衛生組織,整合並督導各社區的噴藥作業,使得防瘧工作進行順利。民國四十七年後,新竹市轄區未再發現本土性瘧疾案例。縱觀本島瘧疾根除過程,從早期的準備階段、攻擊階段、肅清階段、保全階段,新竹地區在此整體衛生體系的運作下,自然循此宏規運作。進入瘧疾保全期後,本地衛生主管單位,依仍辦理各年度撲瘧保全業務工作;負責處理血片檢驗,並督導各公私立醫院診所、各級學校瘧疾調查報告,並監控境外移入相關病歷。對轄內民眾宣導環境衛生觀念,確實減少病媒蚊孳生的場所及機會維護撲瘧根除的成果,同時保障民眾生命的健康及安全。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2038-203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