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衛生/日據時期/衛生保健/井水,頁1937。
竹塹住民早期飲用水大皆取自河水、井水。其中井水為多數人生活依賴所需,以聚落或市街為單位,醵資掘土砌石為井,常遭不潔或雨期而溷濁,有時尚且枯竭見底,日據初期調查報告指出,新竹市街東南方水質較佳,西北方水井多數不適飲用,當時水質最佳者,有新竹公學校的聖廟井、南門井與新竹電燈會社的社用井。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四月新竹街官民擬議取用頭前溪溪水,敷設自來水工業,呈請書中敘述市街内井水現況如下(摘錄)「......為住民保健上一大要素之飲用水,設備尤不完全,至今尚無水道設施。況因地質上之關係,雖鑿井亦難得十足之良好飲用水。就新竹街内八十餘處公共水井檢查水質結果,適合飲用者不過十二、三處而已,此等井泉春夏雨季之間,由於降雨,難免溷濁,秋冬則涸竭,水量遞竭,水量遞減,四時常患用水之不安與不便,住民以保健上觀點及防火攸關,尤感關切云云。」是年新竹自來水工事即因此興工建設。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93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