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衛生/清朝時代/防治衛生/傳染疾病,頁1916。
本島古來建醮之風頗盛,「醮」乃一種驅除疫病的祭典,亦為禳災祈福之大祭;本地因環境濕熱,時發瘴癘,常見傳染病如天然痘、瘧疾、霍亂、肺癆、鼠疫、癩病等,每造成大災難,禍連村里,於是眾議設醮攘除災禍,鮮有以醫事為主的診療行為。大抵借由偏方或神力,期能安然渡過病厄。 肺癆民間偏方療法:一、避煙火食。二、吃紫河車(胞衣、臍帶洗淨搗和碎肉煮食)。三、生飲鱉血。四、飲骨壺水(拾骨時)。五、吃童便或浸泡於童便中之烏豆。六、烹食糞池中之蛆等。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91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