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代的生產衛生

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衛生/清朝時代/公共衛生/生產衛生,頁1911-1912。

凡懷孕婦女為保安胎兒,常服中藥十三味之安胎飲,俾使胎兒強壯,母體健康。臨盆時,則尋求經驗老到收生婆(俗稱拾子婆)為孕婦接生,彼等但憑經驗,毫無清潔消毒之常識,更惶論醫學技術及修養,若遇險症,則央求地方有名氣的「先生媽」,藉經驗之方,以便藥治療。產婦在床上生臨盆,於床上舖稻蒿,敷上破衫褲,再覆蓋油紙、粗紙,產婦臥其上,背後折棉被為依靠。床下生產者,將稻蒿等敷於地方為產褥,置短椅(腳踏椅),旁放妥生子桶,臨盆時由床上移就產褥,靠著短椅或御盆而分娩,產後臍帶、胞衣、污物盛於生子桶内,等待掩埋處理。產後用布醮溫湯先洗淨孕婦身體。用淨布醮甘草湯使嬰兒吸而食之,以消除積存在嬰兒腹中的胎火。以上生產過程是早期傳統婦女必歷經的經驗,可說是經驗勝於一切的年代。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911-191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