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衛生/清朝時代/公共衛生/群眾行為衛生,頁1909-1910。
至於群眾行為衛生大抵為風俗因習之氣,俗諺曰:「死貓弔樹頭,死狗放水流」,是故每至郊區,在竹林間或樹林裏,常可見死貓屍袋吊掛在樹上,屍臭隨風揚散;至河流之濱或池塘之泮,偶而發現犬屍隨波逐流,任其潰爛;民間深信貓屍若掩埋土中,會吸收日月精華,日久成精靈妖邪作怪,故懸樹頭,使其乾燥。犬是因前世惡果,劫數未清,故而轉世為犬,若將其屍掩埋土中,其肢體永全,來世將再為犬,因憐惜之心,故將犬屍投水,如此常造成環境衛生不良情形,民間卻仍因循相傳此一風氣。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909-1910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