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衛生/清朝時代/公共衛生/居住衛生,頁1907。
早期市民的居處,因取材不易,簡單者搭草案,置葺草房以蔽風雨,亦有部份以竹搭設,或以米糠、稻子、糯米、黏土攪和製成土角以築牆壁,堅牢者更用磚瓦、石料為建材。為避風雨,為免盜賊侵襲,大都少設門窗,通風採光之利用極差,地板若無舖設磚材,更見全室濕寒,常滋生病菌。昔時家屋內常自設尿桶於床側,每逢酷暑之際,臭氣滿室蒸薰;屋側則配置有糞坑、豬舍,若遇雨天,污穢物溢流四處,滿目瘡痍;皆是蚊蠅滋生的最佳場所,是故早期先民常有流傳疾病-瘧疾、霍亂等,大都因居住環境衛生不良所引起。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90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