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社政/社區發展/社區發展之演進,1763-1767。
本省「社區發展」工作雖然倡行才十有餘年,但其精神以及名異實同的措施,早就在我國賑災濟貧的鄰里互助中表現無遺,如周朝的保息六政,以及始於漢朝的「常平倉」,北齊的「義倉」,隋代的「社倉」;此外尚有各種家族同鄉會的互助,歷代民間成立的「善堂」等,這些都已具有社區發展雛型的精髓。民國以後,在河北定縣所實施的平民教育,山東鄒平所推行的鄉村建設,江蘇無錫的民眾教育,以及政府遷台後,所實行的土地改革,國民義務勞動及基層民生建設等,其内容與精神,與今日推行的「社區發展」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國社區發展,實濫觴於古代我國農業社會所表現的有休戚相關、患難與共、疾病相扶持的人情味,正是今日社區發展成功的第一要件,而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也就是團結互助的基本精神。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763-176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