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下/社政/日據時期之民運團體,頁1494。
日本據台時期,前後約五十年,在其統治期間的台灣民族運動,依其性質與手段,通常可分為武力抗日時期和非武力抗日時期兩大階段。清光緒二十年(日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至民國四年(日大正四年;一九一五)的武力抗日,也就是傳統的民族運動,先則採取游擊戰方式,後採武裝蜂起形式;民國四年起,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自由民主思潮蔚為世界潮流,台灣乙未戰後的新生代已長成,這批在日本殖民式近代化社會中蘊育成長的新知識分子,民主思想與民族意識高漲,乃改變長期以來的抗議形態,代之以合法的政治社會運動,用請願、結社、輿論動員、罷工等方式爭取自由民主。非武力抗日也即是近代形態的民族運動,日人統稱之為「社會運動」,這時期一直延續至民國三十四年(日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台灣歸還我國為止。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下〉,第1494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