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中/警政/民政/清代/隘防,頁1396-1398。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本省正式收歸清朝版圖,漢人入墾者日漸增多,隨著土地之開墾,與土番之接觸益繁。當漢人入墾各地番界時,常需與番人搏鬥,因而有自衛性質之「隘制」組織形成。隘者,乃是巡防野番出沒之「隘口」。「東瀛識略」專隘記載:「蓋內山一帶,舊設土牛紅線為界,年久湮沒無蹤,土牛越墾日深,野番遁入深山,蠢悍嗜殺,每每間出而殺人。」(註一)。此種由民間出資組成之防禦團體,即所謂「民隘」,康熙年間即已設置。民隘之外,尚有官隘之組織,蓋隘防性質,似如水師汛兵,即從事海防警察事務,其體制為兵,但從事地方警察事務。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三政事志中〉,第1396-1398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