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論述&學生眼中的李仲生&「楊茂林」-創作與學習學習與創作

「楊茂林」-創作與學習學習與創作個人的創作生涯,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這個時間還從大學畢業以後算起。從一開始,我就決定要作為一位專業創作者,因此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上過一天班,做過一份薪水上下班的工作,因為,當初決定的時候我就想得很清楚;其實創作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尤其,你如果想做出好的創作,更不是容易的事,或許,有些天才是信手捻來都成佳構。但我不是,我的創作,必須花很大的頭腦用在「思考」,因此,既然要創作,我就想做到最好,所有的時間、智力,都用在這一件事上面。我的創作歷程,跟我個人內心關注的事物,有絕對的關係,創作者有很多種類型,我就是這種無法風花雪月,不能無中生有,一定要是真真實實的、我心裡所關心,所在乎的事物,才可能化為創作的動機、動力,而用藝術創作的手法去表達我所關切與思考,就是我對於所關心的事物發言、表達的方式。從最早,也正是我年輕力盛、血氣方剛,三十歲上下的年紀時,我以一種巨大賁張,很有力量的視覺形象,或像寓言一般的隱喻,或者是直接用打架的暴力形象,表達、發洩我對於台灣社會、政治,以及人民運動在變動激盪過程中的情感跟意見;後來,隨著時代跟自己年齡、生命經驗的增長,逐漸喜歡以更沈潛,更具個人化的藝術語彙來表達情感與思辯的創作方式。這種改變,是在長期創作中,逐漸體會到自己內心更深刻的聲音,學習到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去年,我考上關渡藝術學院研究所,很多朋友覺得很意外,問我做了這麼久的藝術創作、年紀這麼大了,還需要再去唸書嗎?當初想到再去上學這件事,倒不是想去「唸書」,而是想去「學習」。想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充滿各種可能、今天四、五十歲的我已經不熟悉的環境中去「學習」。這個經驗真是非常有趣,我身邊的同學每一位都可以當我小孩的年齡,他們的玩法、對藝術的想法、做法,對我而言都是大為新鮮,而且給我很多刺激,產生意願去做出一些自己以前原本不可能想到的新的創作,其中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學習的樂趣,最近半年,我從一個電腦白痴,變成可以跟同學討論這部壞掉的電腦,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修?當然更不用說還可以用這些新學的事物創作了。事實上,用了這些新的知識、技巧或者是科技來創作,創作出來的作品,大家還是一眼可以認出來:「這就是楊茂林的風格!」我還是不會做出我年輕的同學們一樣的作品,這就是「學習」而不是「模仿」的好處,透過學習,所有的東西都屬於你的、為你所用。這正是我將近一年來這段時間,創作與生活上享受的最大的樂趣。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