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論述&學生眼中的李仲生&「李杉峰」-個人創作語彙之營造與探索

「李杉峰」-個人創作語彙之營造與探索好的藝術是不分古今中外的,它是超越時空的。藝術之所以能激發全人類性靈的共鳴,其一是藝術觸及人類心理原始深層的悸動,說出普遍感通的心語;其二是藝術縱容個體生命的自我覺醒,以期完成生命的個別成就。因此,偉大的藝術是兼具普遍性與獨特性兩種重要特質的,而獨特性質的強化與展現,更能凸顯藝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它往往成為日後歷史評價與定位的檢索標籤。同理,參與共構時代藝術風格的個別藝術家,亦應敏銳掌握時代脈動而創造自己的藝術。基於切入點的不同,有覺性的藝術家終究會逐漸探索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這是完成個人藝術的先決條件,其運作模式與因循模倣、墨守成規、抄襲既有形式是相對立的。因此,自覺與反省成為藝術創作的推手,也是建構個人創作語彙的觸媒。假若一位藝術家喪失了覺性,則思想將因封閉而僵化,情感亦因遲鈍而失去對生命的觀照力,其所表現的藝術一定徒具軀殼,無法深刻反映時代脈動與精神內在,這種無根、無覺性、無時代意識的藝術即是「死藝術」,是無法感動人心的。因此,一個時代藝術風格的總體營造,有賴於該時代藝術家的普遍覺醒,必須先由經營個人的「生之自覺」做起,潛心探索屬於自己的風格語彙,呈現個人特質,鼓勵百家爭鳴、相互競豔,復經由「個體意識」的匯流激盪,逐漸醞釀「群體意識」,期能共構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風格與精神內涵。故誠如上所述,可以清楚了解個人藝術創作於時代藝術風格的共構上扮演基石的角色。個人藝術有覺性,該時代的藝術風貌方有個性,這個個性就是該時代「群體意識」與「人文氣質」的鮮明展現,他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同理,對於個別藝術家之獨特性評價亦然,凡是能以自己所營造的語彙,創作出感人的作品,都是該時代的瑰寶,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然而擬營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語彙是何其艱辛,它等同於藝術家個人生命的深層內造,故有人偏執觀念,有人專究技法、有人迷戀形式,各攬勝場、毋須評比。但最忌諱的是階段性語彙居然「數十年如一日」,落入「創作性自閉症行為」的桎梏中而不自知,這是一般泛泛藝術家的悲哀。由於探索過程有若霧中迷航,有人窮極一生而徒勞無功,因此很多人抓到一丁點東西就老死不放,因為深怕一鬆手就「一無所有」,於是偏執掩蓋覺性,寧願去當個「畫啥的專家」聊以自慰,殊不知藝術創作的歷程原是一場不斷向自己挑戰「死而復生」的推演,把昨天的「我」消滅,由重建今天的「我」、未來的「我」,「我」的容貌-「風格語彙」是一直在變的。故這種不斷向自己發動挑戰的意志便是「創造性」,一種高度自覺自省的「捨得」功夫,藝術家若能秉持這種覺性,就能夠不斷突破更新自己的創作語彙,在藝術表現的相對性變動中,才能因應成長、闢拓新局。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