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論述&學生眼中的李仲生&「謝東山」-李仲生與台灣現代主義繪畫

「謝東山」-李仲生與台灣現代主義繪畫李仲生被他的學生尊稱為「台灣現代繪畫導師」,這個頭銜如果加在李仲生一生的美術教育成就上,似乎實至名歸。台灣美術現代化開始於1930年代中期,最初是由日籍藝術團體引進台灣。台籍藝術家在這個時期有極少數畫家,如張萬傳、洪瑞麟、呂基正、陳春德、陳德旺及雕刻家黃清呈等人,於1938年成立的行動美術協會(MouveArtistSociety)。這個組織成員的創作理念接近日本二科會,也就是法國印象派以後,反學院的各種藝術思潮。行動美術協會在1941年展出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即停止對外展出活動,直到1954年才再度恢復活動。因此,光復初期到1950年代初,現代主義繪畫幾乎在台停擺。1951年,曾經在二科會獲得免審查資格的李仲生,與朱德群、劉獅、趙春翔、林聖揚等人,舉行現代繪畫聯展於台北中山堂,是為光復後第一波現代主義繪畫運動的開端。但是,隨後不久,朱德群、趙春翔、林聖揚等人相繼出國或移民,提倡現代繪畫的主要人物,只剩下李仲生以及寥寥可數的台籍畫家,如李石樵、廖繼春、張萬傳、洪瑞麟、陳德旺、莊世和等人。李仲生的現代主義思想從如下幾個管道影響到台灣畫壇:私人教學、撰寫現代主義理論與畫評、參與各項美展審查、推薦現代畫家作品參與國際美展等。這其中,私人教學的影響力最為直接,也最為持久。李仲生可說是光復後到1980年代,推動台灣美術現代化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影響力在透過他眾多學生的作用下,至今仍然絲毫未減。李氏於1949年來台,從1950年代初就開始傳播他對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觀念。他認為中國畫需要加以改良,方法是從西方繪畫,尤其是現代繪畫,吸取精髓。在鼓吹吸取西方現代主義經驗時,他不斷為文發表他對西方半世紀以來現代主義的理解。例如他認為現代繪畫是注重「形式」的繪畫,他所描繪的對象不再是「自然對象」,而是「畫面對象」;現代繪畫不攝取「自然」的美,而注重「畫」面的美。「畫」面的美包含具象的,也包含非具象的。但無論如何,傳統寫實繪不會再回頭了。在李仲生看來,現代繪畫必須是反傳統、反合理性、反技法的,因為這是20世紀前衛藝術普遍精神。而這三者加起來形成了他個人前衛藝術創作,以及指導學生藝術創作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方面,因為現代繪畫是注重「形式」的繪畫,因此,李仲生堅持要進入現代美術世界的學生,必須有自己的創作語言,他不能靠模仿,而必須要由習畫摸索出來。李仲生對現代主義的堅持,對崛起於1960年代台灣前衛畫家的影響力,雖然在人數上或許有限,但在質方面,絕不遜於與他同時代的美國評論家葛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1960年代,李仲生與葛林柏格分別在台灣與美國所推動的現代主義,雖然內容與意識型態不盡相同,但他們在推動一個國家藝術現代化,建立一個新世代的藝術表達語言上的努力,具有同樣的汗馬功勞。在台灣美術史上,相信對撰寫傳記、重構戰後30年內美術運動的史家而言,李仲生所帶動的台灣現代主義,將會是長久被記得的少數幾件重要事件之一。而在1960年代前後,由他首創的前衛藝術啟蒙教育法,無疑地是現代美術所發生的最值得注意之事。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