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論述&學生眼中的李仲生&「曲德義」-畫沒有畫過的畫,想沒有想過的問題

「曲德義」-畫沒有畫過的畫,想沒有想過的問題李仲生老師常談論其教學的要旨,在於「以悟傳藝」、「激發創造力」、「讓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因此在這個講座中特別以「畫沒有畫過的畫,想沒有想過的問題。」切入「激發創造力」的思考與問題核心。其次,以「自動性繪畫入手,超現實意象入門」和「轉位、拼貼創作」兩種途徑,提供由思考到實踐的創作方法,而更進一步提出「激發創造力」可能性。這兩種途徑的目的,並不在於解決特定範疇的問題,更不是以「觀念」、「思想」直接獲致「答案」;它試圖將創作的實踐,結合辯證的思考方式,以雙向的思考路徑,彼此反覆省思、檢驗,甚至以相對的兩極或不同的原點出發,挑戰所有既定的、慣性的思維。「因材施教」,不僅是貫徹李仲生老師教學的方法,更是實踐李老師「讓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的理念;著重於開發每位學員既有的特質潛能,彰顯其個別、特殊的獨特性。1.畫沒有畫過的畫,想沒有想過的問題。主要作為激發學員創造力的思維訓練,擺脫慣性的創作模式、思考模式,而重新審視創作的原點。2.自動性繪畫入手,超現實意象入門。由自動性的繪畫技巧入手,以開發純粹的視覺經驗,體認自然與環境中純粹美感的部分,不受限於寫實創作的思考,以及具體物象、形象的描寫限制。由超現實意象入門,則是從具象為起點,訓練非單一觀點的思考方式,以及觀看事物的方法。3.轉位、拼貼創作。轉位與拼貼創作,思考「形」與「質」運用。「轉位」又區分為「形的轉位」與「質的轉位」。「形的轉位」其所關注的焦點,在於對具象事物的洞察力,從「同形雙義」的創作中,探討符號語言的內涵與層次;「質的轉位」則透過對「質」變異,賦予物象不同的意義與特質。拼貼創作探討「形」與「質」的種種關係,輔以轉位創作運用,熟習「形」與「質」兩項造形因素的運用及思考。4.因材施教探討學員創作,以其作品自身的方向為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