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論述&學生眼中的李仲生&「吳梅嵩」-旅行紀念品-從線條談起

「吳梅嵩」-旅行紀念品-從線條談起為什麼要提到線條?回想起很多年前,當我們帶著一疊白報紙,一兩根原子筆,從板橋搭火車到彰化李仲生老師那兒畫畫時,應該可以說是在畫線條。往後,透過描繪及挖、鑿、塗、抹……線條的趣味性、情緒、形式與內在動機上的關聯,以及線條移動所具備的時間感,漸漸成為想放進作品中的東西,自然就不會只滿足於線條在形式上之變化。關於旅行,也是在近幾年的生活型態。「空間」上的旅行,可以拓展眼界,在不同文化型態的對照下,自會有所回應。「時間」上的旅行應當也早就在進行。「旅行紀念品」則是最近才找到的能包容我的創作種類及方向的廣義題目:他能容納我內心偶爾想得到的考古樂趣(有時是考自己的古),或是模擬地圖探勘者的精神(搜尋殘簡段片的種種蛛絲馬跡),有時候也想當一當舊時代的風景畫家(記錄或是丈量地理、地形位置及特徵)。此外,還有一種最主要的意圖,應該也是所有畫家內心深處的最初動機;那就是留下「景、色」的意圖。這種留下「景、色」的意圖,或者說,它不只是畫家內心所想,只要看看一般人到一個風景點,或是在每一個團體聚會的段落之後,如畢業典禮、聚餐、開幕……等等,都會以拍照作為紀念一事,就可知其中含義了。至於「線條」,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一種宛如電影中的情節:當一個囚犯被困在四週都是空無一物的斗室時,他如果想知道「時間」的話,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在牆上刻畫刻痕,那種在牆上鑿出的線條痕跡背後,自有令人動容及感懷的故事。線條、痕跡、加上時間感,使我的作品形式有了質感上的需要,畫面上的刮、擦、勞作…等等手法因此而產生。為了敘述情節,我的作品就有了關係上的需要。因此,拼組的手法也因應而生。想留住的東西很多,該紀念的東西也不少,詮檡旅行是一種方法,不管是空間的旅行或是時間的移動,創作作品是目前我採用的方式。最困難的大概就是留住氣味、風、影子……或是其他很脆弱的東西。它是「創作」的問題,也是所謂「人」的問題。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