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論述&學者眼中的李仲生&「袁金塔」-從學院教育的角度來看李仲生的藝術教育

「袁金塔」-從學院教育的角度來看李仲生的藝術教育李仲生的藝術成就在現代台灣藝壇是特立獨行的例子,其成就、藝術作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受肯定的。從一些雜誌文章報導中去思考,學院與非學院並非是對立的,應是互相的相輔相成,應用新思考模式,學院派並非不好或是落伍的,非學院也不一定十全十美,應持平而論。而我是以一位創作者的經驗與角度、非美術教育專業論者在學校教書,以較主觀的感想向各位學員報告,若有偏失之處請多包涵。看李仲生的藝術教育或藝術成就,需從兩個重點著手:一、先瞭解當時台灣藝術大環境,1949年至1975年為較貼切的時代,往後的大學美術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邀請專業專家演講、安排不同的課程,多樣的上課形式,都已跳脫過去的教學模式,所以李仲生教學方式的探討應把年代放在1949(或1950)年至1975年較為客觀。二、另一個重點應從學習大環境分析,當時受到中國大陸、日本與歐美三種勢力的影響,才有此種特殊教育條件產生,同時也影響大學教育課程的設計。藝術專業教育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最先成立(1947年),1962年板橋國立藝專純粹美術科系成立(1955印刷科成立);1963文化大學繼而起之,成為三個重要的美術科系學校,另外復興崗政工幹校也扮演另一種角色。師範大學課程設計的特色,首重中西兼學、理論與創作並重。這樣的文化交流與整合的課程設計方向,同時也影響到其他學校教學朝此方向思考及設計。當時師大是教育界的龍頭,師大的教育目標以培養師資與培養畫家為主要任務,因此必須兼顧學習基礎上的普遍性,也就是要兼具基礎的教育及專精的創作訓練,這也成為師大教學架構中的模式。學院派教育基礎的養成教育,先架構繪畫基礎,以客觀角度呈現,掌握輪廓、立體、透視、空間、質感、解剖、明暗、形狀、光影、比例、亮感、材質使用,將繪畫基礎紮實建立。因此學院派有繪畫基礎的形成、對材料的熟悉、簡單的技術運用等基礎;李仲生的教學將學院派的基礎架構拋棄,而產生另一種教學方式,形成非學院派特色,所以兩者並非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這是從整個大環境的思考與分析。等會兒的幻燈片將以下列四個方向作比較,以觀看李仲生的教學樣貌以及與師大的藝術教育有何不同:一、大環境看那時台灣的美術教育史二、再看那個年代師大美術系素描類的作品三、李仲生作品的成長四、再看黃為政先生與本人作品成長的比較從大環境看台灣簡單的美術史,李仲生的教育方法與師大美術系體系的教學有何不同?顯而易見,師大的教育目標是很重要的,它不僅影響其他學校面對師資與專業創作人才培養的兩個問題(當時許多藝專或是文大畢業的學生畢業後也擔任教學的工作,而不只是成為專業藝術創作者),同時這也是台灣早期高等藝術教育發展思考的重點。如果將教育的方向包含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李仲生教學是屬於社會美育的一部份,其功勞建構在社會教育之上。李氏教學不像其他畫家在教室與畫室進行,是在咖啡廳或茶館,以一對一的方式,誘導學生,沒有石膏像、沒有固定的題目。據黃位政說,去李仲生老師那兒上課,有時候只是純粹以聊天的方式進行。以非填鴨式、輕鬆自在的方式來掌控自己。有個寓言:禪師收了很多徒弟,第一次行見面禮時,老禪師請徒弟喝茶,老禪師倒茶倒滿了,有一位徒弟說師父啊,茶倒滿了,師父說:「對了!就這樣子,如果杯子裡的茶滿了,我再怎麼加都加不上去。」李仲生教學的方式就是要你的腦子先呈現空的狀態,可以讓你空的腦子像海綿一般吸收,使學習者可塑性提高,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東西、也較理性清醒、沒有壓力及主動思考……。當時雖然很多人在開畫室,有別於他人的做法,李仲生開的是另類的畫室、而李氏的教學是另類的教學,他不給你任何東西的情況下,甚至要求你使用破的報紙、包裝紙先練習,這有何好處呢?它可以先解放你!相對於面對一件好的畫紙可能會背負沉重的壓力,不會有靈感或以灑脫的心情放下心作畫。另外他又採一對一方式,正可以補學院派之不足,但主要架構仍在學院派之上,由學院派先開路,再行要求放棄,以之作為反對的對象(反對寫實,因為過去寫實;現在反寫實,因為過去用過宣紙,)也就是顛覆過去、挑戰過去的教學方式,形成社會美育的另一股力量。從台灣美術發展歷程來看師大美術體系,中西兼顧,創作與理論並重,架構在美術基礎上,而與社會美育教育確有不同之處,由此可清楚分析。師大體系畢業生要面對教書與當畫家的兩難問題,而李仲生就是要告訴你要當畫家、當個專業畫家,這目標很明顯、而且很單一。和他學習的學生,唯一的目的在當畫家,這也是他教的學生在創作藝壇上為何有很明顯的成績,這就是原因。學生本身的特質也逐漸形成反叛的、搞新派的,火力集中在創作上的,成為藝術家的目標單純、肯定、清楚。李仲生教學,採一對一方式,學生問問題不受干擾,老師與學生可充分溝通,與一般學校十幾個學生一起上課互相干擾的情況是有所不同的。教學上課地點的氣氛、情調、溫馨、產生不錯的效果,咖啡館另類空間教學有其效用。李仲生的教學重點著重思考,乃受到日本超現實主義觀念、立體派、抽象概念的薰陶,不求外在自然描寫,學院派著重外在客觀描寫,方向不同,而李仲生教學強調表現內在世界,潛意識、幻想、作夢、無意識行為。用自動性技法,來挑戰自己,顛覆過去的思考,非寫實、利用潛意識、自動性技法、超現實觀念,偶然性是他所重視的內在思考,不是外在自然模仿表象,他是用內心世界想像空間作為探索方向,與學院派可產生互補作用。這種牽引內心世界的創作,或許是吶喊、或許是將內在的東西引爆出來,因為他呈現了活生生的與有內涵的創作內容,符合自己內在需要的東西,在自己開發的魅力陷阱內持續挖掘自己,這可說是他創作思想很重要的一部份。學院派將外在形像練的很像,基礎穩固,但內心空虛、沒有思想,缺乏內在深沈深刻的歷練、內心想法無法散發出來。因此李仲生的教學,跳脫學院派教育的籓籬,利用哲思、哲學的內涵、宗教熱忱、神秘、原始樸素、原味等內心的感覺、透過自動性技法挖掘內在的心靈世界。另外,我們從他的生活來旁敲側擊他的創作生涯。李仲生終身未婚,沒有家累可以很自由,但是據說他有潔癖,開門都用右手開,每回開門,就用一張衛生紙包住門把,一張疊一張,因此房間累積許多紙張;而且,他還不敢摸錢,學生繳學費,他用塑袋把它套起來,去冰果室上課掏錢時,就把它攤開叫學生自己拿,……但愛乾淨的他,很吊詭的死於腸癌。時代的悲劇形成他內心的恐懼,在當時的年代是可以想像的,他的同學黃榮燦在二二八時被槍斃,他的學生當兵時寫信給他,信中都不可以畫圖,若有畫圖可能遭到咆哮而且就不再收他為學生,由於政治陰影造成他上課時也不希望學生作筆記,以避免有黑資料的嫌疑,……藝術家個性的形成可說是完全是當時環境使然。他認為,入寶山不能空手而回,隱藏於內在的潛意識是值得被期待開發出來的。他以自動自發、真誠、感人、持久、為魅力所著迷、重思想的方式,開創新的教學法,明確的教學目標、好的教學環境、一對一的溝通互動方式引導創作,培養獨特與發揮個人風格。此外他也懂得觀看學生個性,加上原來的基礎訓練,學生中像曲德義、李錦繡、黃步青、關有富、陳聖頌、謝東山等人都是師大美術系畢業,而蕭勤、霍剛、蕭明賢都是國北師畢業的,總體來看這些學生,同時有學院派的體質、也有非學院派的養分,對於創作能量的爆發,是有很強的助力的。這種不可多得的教學方式,的確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時段以李氏學生與學院學生作品多組幻燈片比較說明)。作者簡介本演講者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基本資訊

  • 地點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緯度
    25.0264141
  • 經度
    121.527574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