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間合會發展概況

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金融/民間金融/民間合會/發展概況,頁819-823。

「合會」是多數人預定一定的腳數及應付的金錢、物品,互相約定逐期付出按其腳數計算的金錢、物品,湊成一筆整數後,依特定方法順次給付各會員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 合會源於我國隋代,不僅風行我國各地,其他亞洲各國也一樣盛行。合會在日本稱為「無盡講」或「賴母子講」,印度為「奪標制」(Kuttu Chittu)或「友助會」(Nidhi),韓國為「契」,琉球為「模合」或「寄合」。儘管其名稱因地而異,但就其内容特質而論,實無二致。 在台灣,合會之風遠在日人佔據以前即已行之多年。台灣的漢人既來自大陸,其合會習慣與大陸相同。早期台灣較盛行的合會有三種,即「寫會」、「搖會」及「搖干會」,均為幫助「會首」的生產資金或急需(如完婚、祭葬、疾病等),親鄰朋友應會首的邀集而湊會,會員也可藉合會儲蓄,並於需資金時標下使用。除上述三種外,「父母會」亦為早期台灣民間常有的合會互助組織(註十一)。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第819-82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