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商業/日據時代的商業/市場/消費市場,頁552-556。
本市之有固定市場,始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住於東門之新竹市場。 日據之初,本市市集交易仍採露天方式,並無市場建築。明治三十三年(1900)六月,日人渡嘉唯良邀集本省人10人集資6000圓,設立大同公司,於東門附近空地,興建新竹市場,九月,正式營業。是為新竹消費市場之濫觴(註二二)。四十三年(1910),大同公司解散,新竹廳將之收回,改為官設新竹市場,並耗費55,000圓改建為面積612坪,樓高二層之建築。同年七月二十日正式營運(註二三)。即現在之東門市場。大正十二年(1923)四月一日,改為新竹街消費市場。昭和五年(1930),易名為新竹市東門消費市場。而基於人口增加,市民需求,大正十四年(1925)九月一日,增設南門分場(後改為南門消費市場),大正十五年(1926)二月一日,再增設北門分場(後改為北門消費市場)。嗣後,又於昭和七年(1932)一月二十三日,闢建西門消費市場。迄日據末,本市共計有東門、南門、北門、西門等四座消費市場。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第552-55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