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代的商業概況:大正九年(1920)至昭和二十年(1945)

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商業/日據時代的商業/商業概況/大正九年(1920)至昭和二十年(1945),頁523-552。

大正九年(1920)地方官制改正,桃竹苗合併為新竹州,而本市初屬新竹郡新竹街。重要的行政機構如州廳、法院、警察署、郡役所及水利組合[今稱水利會]均集中於東門外,形成一重要行政區,日籍公務員及其子女亦多居住於此,間接促進該地區商業發展(圖2-1-3)。其次,交通建設更為改進,如新竹-舊港、新竹-竹東、新竹-北埔等州指定道路的興築(註十三)。汽車運輸取代原有輕便軌道,行駛於竹南、頭份、竹東、新埔、南寮、油車港、舊港、關西、桃園、中壢等地(註十四)。昭和六年(1931)完成的縱貫道路改修工程由原先以城隍廟為中心,改為與縱貫鐵路平行,自東勢進入市區,經火車站前,通往香山(註十五)。此等工程均有助於商業進展。而較為不利者,則為舊港因地理條件限制,船隻出入不便,與大陸間的貿易日漸蕭條,至昭和七年(1932)宣佈閉港(註十六),導致北門街一帶商業的沒落。此外,鐵路運輸的發達,台北商圈勢力侵入本市,亦使商業經營形態趨向小型化,形成以小賣、零售業居多,大批發商較少見的情形。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第523-55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