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商業/日據時代的商業/商業概況/明治二十八年(1895)至大正八年(1919),頁505-523。
日據之初,殖民政府遭台灣人民強烈的武裝抵抗,疲於鎮壓,無暇顧及台灣經營,故新竹大致維持清代風貌。明治三十四年(1901)新竹廳設置後,局面漸次穩定,各項建設亦漸上軌道。其中,有助於商業發展者,有以下數端: 其一、市區改正計畫:從明治三十八年(1905)起,逐步實施,其主要工作係市街打通或改直或拓寬成以新竹廳舍為中心的放射狀道路,如今日的中山路、東門街、西門街、武昌街、南門街及西大路等(註一)。此外,拆除歌薰門、挹爽門及城牆,改築道路,即今日之勝利路與中正路(註二)。改正計畫之前,東門與南門一段城牆已先拆毀,由火車站前築路穿入城内(註三),通往新竹廳舍前,即今日的林森路接武昌街的路線。市街的改變,利於商賈經營以及商舖設立,對商業發展的影響,自不待言(圖2-1-1.2)。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第505-52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