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八年出生,來自屏東里港的藍月麗,屏東女中畢業後進到針織廠,民國五十八年時在到加工出口區高雄電子公司,一路從裝配員、教練、監工升到主任,「會待這麼久,也是那時候想說這個公司也沒有說,有的分說你是什麼,你是什麼,有差別待遇,大家都一樣」,歷經幾波裁員,從「飛歌」、「福特」到「坤宇」,談論當時薪資、升遷制度,而鄉下農家的成長背景,讓她相當珍惜相對穩定的勞動生活、認真學習工作技能,年輕時也和同事合租宿舍、開伙,每個月四百八十元的工資,總能省下、兩百元貼補家用。
「那時候的不會計較假日為什麼要來加班,現在的人就會。」她回想美商公司的加班費計算都比日商,甚至比後來的勞動基準法優渥,當時從農村出來經濟條件不好,都想多賺一點錢。
結婚後的生活就住在城市裡,「你辭職的時候要做什麼?家裡又沒有…又沒有活給你,不像鄉下說有活給你做,我們又沒有田可以種,…賺錢又有限啊,小孩要讀書啊。」就也是要一直出來工作、貼補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