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出生、居住了七十六、七年的黃遠,回想當時籬仔內附近大部份都是工業用地,在日本時代是製鐵工廠(當時在地人叫做十八支煙囪),台灣光復後才成立26兵工廠、硫酸錏工廠,屬於聯勤跟經濟部;而附近的居民大部份務農,去工作的比較少,「農業社會,大家是都靠這個種植稻米跟其他作物維生」。
硫酸錏工廠設廠生產後,對農村造成衝擊,工廠所排放出來的粉塵、臭氣(阿摩尼亞)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以及植物生長,後來廠方公關透過調解委員會,邀請居民訪視這個硫酸工廠裡面的工作情形,但「他本來你在種就都不會怎麼樣,忽然間你來,就那個煙塵…」,最後還是透過「回饋」來賠償附近居民的作物損失。黃遠認為當時農業社會的人,都比較樸實,不會集結起來抗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