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游銀安先生訪談錄

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創刊號「開發與經濟」:游銀安先生為桃園新屋區人,生於民國27年,本姓林,由於原生家庭貧窮,只得將他送給楊梅的游姓人家當螟蛉子。國小畢業後,考取到楊梅初中,畢業後考上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小學服務43年之久,民國92年時於新屋國民小學退休。


游先生回憶當螟蛉子的過程,指出台灣社會螟蛉子與童養媳的現象十分普遍,加上入贅的習俗,台灣人的祭祀習慣不一定只會祭祀一家,而是會有兩家或三家的情形,如他的游姓家庭即供奉了三家的牌位。


游先生接著指出新屋的產業以農業為主,除稻米之外,洋菇、菊花、香瓜等也為農村帶來收入。後來鵝肉名氣漸響,農民也開始擴大畜養家禽的規模,養豬也曾是選項,不過養豬容易汙染埤塘,後來就陸續減少。工業方面,永安工業區吸納了部分的鄉民,只是楊梅埔心的造紙廠將廢水排入社子溪,也影響到新屋的笨港、永安等村,因此激發了鄉民的環保意識,新屋沿海區域未設置風車發電,即是鄉民向台電抗爭的成果。


在他任職國小期間,積極推廣鄉土教育,包括客語演講、山歌教學,並自行編輯鄉土教材,更為了解新屋的歷史文化。後來客家運動興起,客家文化備受重視,他也積極參與中央學客家學院或客家中心的各項活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學明
  • 貢獻者
  • 創作者
    吳學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6/03/30
  • ISBN
    2414-7729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