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熺達先生訪談錄

跟林熺達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林熺達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林熺達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林熺達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林熺達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林熺達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5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林熺達先生訪談錄

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創刊號「開發與經濟」:林熺達,桃園大溪人,台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國小教師、桃園縣議員、大溪鎮農會總幹事、桃園縣工業會總幹事、大溪鎮長等職。


林熺達1938年生於大溪的梅鶴山莊,因其父任職於桃園,六歲時因躲避戰爭而回到大溪。就戰爭期間的回憶,他提到物資管制及皇民化運動推動的獎勵,日本家庭獲得的物資較多,糖也分為配給白糖或紅糖。對空襲,則是美軍軍機持續轟炸埔心機場時,前往竹林避難的經驗。

初中畢業後因為考量師範學校有公費補助而就讀。在當兵退伍、教書的期間,林熺達發現到任何事都脫離不開政治的範圍,乃決定棄教從政,並在廟埕前開講論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民國53年當選議員後積極爭取興建新福水圳,使大溪三層地區也能灌溉。他提到,慈湖一帶水源不足,蔣中正來到慈湖後又要求慈湖均要保持滿水位的景觀,使水源無法調節。大雨來時無法將水截流儲存,需用水時又無水可用,致使旱災情況嚴重。


在擔任兩屆大溪鎮長期間,積極處理道路與大漢溪的砂石問題。文化部分,成立大嵙崁文化促進會與大嵙崁文教基金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等。農業發展上,則發展分區特色農業,依據各區的特色分別發展如綠竹筍、夏季蔬菜、蘭花等等。

他指出,大溪的未來不應只侷限在兩蔣園區,而是展示過去大溪的繁華歷史,營造新局,使遊客願意留在大溪,則大溪未來繁華可期。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鄭政誠
貢獻者
創作者
鄭政誠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6/03/30
ISBN
2414-7729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