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創刊號「開發與經濟」:陳世榮此篇為桃園文獻創刊號的首篇文章,以桃園的區域史研究歷程進行脈絡整理。盛清沂於民國70年代開啟了桃園研究的先河。他的重點放在漢人農業史的開發,這已有別於早期以政治史為主的歷史研究。此後王世慶及戴寶村繼之以淡水河河運為題,對交通與區域之間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區域開發史的研究範圍被擴大了。經過20餘年,除了陳世榮繼續此一研究路線外,桃園區域史出現了轉向,一條路線轉向地方社會與宗教寺廟之間的互動,一條則是轉向交通設施與水利灌溉的建立對地方社會的影響。研究重心仍是居民、地方菁英、寺廟以及國家權力,但因從事桃園研究的研究者常會面臨到的一個問題是史料缺乏,因此多數只能選擇「從上而下」的研究,國家權力的影響仍是研究之重。相反的,家族史、個人生命歷程等研究,雖能呈現活潑與生動的地方社會,仍是數量稀少。
受惠於中央大學的研究以及公部門的支持,投入桃園研究者已增加許多,但隱憂的一點是關於桃園的在地文史材料諸如日記、寺廟的資料簿記卻未見增加,這將使得未來的研究將無法開拓新的議題。此外,學院派的研究成果無法普及大眾化,與民眾的歷史感產生脫離,因此未來的研究者應更投入於社會史、文化史乃至大眾史的領域中,透過更為平易近人的研究使成果融入民眾的歷史情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