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旗津烏魚文化-烏魚加工

旗津捕烏的蹤跡已漸漸消逝,但在老一輩的人的記憶中,烏魚子永遠佔有一席之地,或許對外人而言,烏魚子是非常珍貴的禮品,但對旗津居民而言,那是記憶裡的共同飲食、餐桌上的必備佳餚。

烏魚子加工屬烏魚最重要產業之一,新鮮的烏魚子取出後需去血清洗,再以棉線綁緊卵巢切口、塗抹表層鹽漬,置於木片壓至塑形,洗淨以豬腸薄膜修復破損處,再以重物定型,經5至7日曝曬保存即可。此外,魚膘(精囊)、烏魚胗(消化器官),或魚頭、魚殼,都能曬乾加工食用,具高單位經濟價值。

烏魚子的製作技藝並未因為烏魚產量減少而式微,旗津烏魚子店家裡的職人,多是二度就業。在過去,街坊鄰居會彼此交流烏魚子的製作方式,並傳承給下一代,因此大多數的旗津居民都擁有製作烏魚子的技藝,表現出漁業傳統對當地經濟活動的影響。

2016年,據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調查團隊實地拜查訪,旗津烏魚子加工計有明麗烏魚子、慶安烏魚子、蔡家烏魚子等共計17家,其中13家位於中洲地區。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 所屬族群
    閩南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國立中山大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