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旗津烏魚文化-漁撈工法壁畫牆

旗津區廣澤街鳳山寺旁有一面牆,畫著早期旗津居民出海捕烏的工法圖,為旗津漁民郭文瑞所創作,郭文瑞先生出生於中洲七柱社區,自小隨父執輩討海捕烏,然而隨著遷村、產業轉型,捕烏文化在旗津式微,過去烏魚汛期以木造船出海的景象也不復再見,僅能將記憶中的捕烏船彩繪在廣澤街的海堤內牆,還原當年生活圖景,讓後代認識昔日旗津漁民的生活點滴。

每年冬至前後,烏魚為了避冬產卵,順著親潮冷流,自日本、東海南下,至臺灣鹿港以南的西部沿海,產下最肥美的魚卵,使得高雄、興達港、梓官、旗津與紅毛港成了捕烏的主要海域。

捕烏魚的歷史演變過程,是形塑旗津居民集體記憶的重要環節。早期因通訊不發達,每當烏魚汛期,漁民們會齊聚在「藏仔寮」等待魚群,等到烏魚到來,漁民便乘坐竹筏出海,集體以圍網、叉網等方式捕撈,到戰後,竹筏加裝馬達,以及船型現代化等等,改以兩艘動力船的巾著網成為主流。

其中,被漁民稱為「烏藏法」的漁撈作業,靠著6至8艘竹筏,每筏2至3人,共18至20人,以「烏藏網」逆流圍捕,約流行於1960年代。「烏藏網」在網緣下方,備有許多魚囊網袋,又稱「烏葩」,約一尺半,可裝進三尾烏魚,每艘竹筏載約有8至12塊網片結合的長網,共計5至6000個「烏葩」。

日治時期的《南部臺灣誌》中記載: 「藏,專用以捕烏魚,俗稱烏魚綾(苓),綾上有網,網上有浮盪,浮在水面上, 綾下繫網袋甚多,每袋各掛有可沈至水底的鉛墜,魚則在此烏魚綾出出入入,鳳山、嘉義等地,皆置有此具,以此具捕魚者甚多。」便是描述「烏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 所屬族群
    閩南
  • 保存者/保存團體
    郭文瑞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